關係中的溝通問題

每段關係都會經歷這樣的時刻:話語似乎無法傳達心意、對話令人感到挫敗,甚至開始懷疑另一半是否真的懂你。

溝通是一項不斷可以提升的技能。無論你們在一起幾個月還是幾十年,在如何分享想法、傾聽彼此、共同面對生活挑戰方面,總有成長的空間。

什麼是溝通障礙?

當你試圖傳達的訊息,未能如你所願地被伴侶接收,或者對話讓你們感覺更加疏遠而非親近時,情侶溝通障礙就發生了。

為什麼溝通對感情如此重要?

溝通,是搭建起一段穩定關係的橋樑。它關乎你們如何:

  • 向對方分享你的內心世界
  • 建立情感的親密感與信任
  • 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衝突
  • 表達愛意、感謝或支持
  • 創造共同的歸屬感與理解

當溝通順暢時,你們會感到被看見、被傾聽、被珍惜。而當出現溝通問題,導致情侶溝通障礙時,便容易感到孤單、被誤解,與伴侶漸行漸遠。

10種常見的溝通問題例子

認清這些常見的情侶溝通障礙,能幫助你們找到一起成長的環節。

誤解對方的說話

有時我們說的話,沒有表達出真正的意思,或伴侶的理解和我們的初衷不同。這常在我們疲累、壓力大或討論情緒化話題時發生。

這類溝通問題看起來像:

  • 一方說自己「沒事」,但其實在生氣,並希望對方能察覺。
  • 無意中使用了會勾起過去傷痛的字眼。
  • 因文化或家庭背景不同,對語言的用法有差異

逃避困難的對話

雖然逃避令人不自在的話題是人之常情,但一直避開重要討論,只會製造距離和未解決的緊張。這種模式通常出於想保護關係,卻可能帶來反效果。

常見例子:

  • 話題一變嚴肅就轉移焦點。
  • 明明有事,卻說「一切都好」。
  • 無限期地推遲對話。

打斷對方或搶著說話

當情緒高漲時,你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在「競爭」誰能被聽見,而不是為理解彼此創造空間。這通常發生在雙方都覺得自己沒被聽懂,於是更努力地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。

這種情侶溝通障礙看起來像:

  • 在對方話說到一半時就打斷。
  • 伴侶在說話時,你心裡只在盤算自己要怎麼回應。
  • 提高音量,試圖壓過對方的聲音。

缺乏專注傾聽

專注傾聽意味著全神貫注地去理解伴侶的觀點,而不只是等著輪到自己說話。沒有它,對話會像是兩個人各說各話,而不是真正的交流。

不專注的傾聽跡象包括:

  • 在重要談話時還分心做別的事(例如滑手機)。
  • 只專注於想著如何反駁,而不是理解他話中的意思。
  • 忽略了他話語背後真正的情感與需求。

用批評代替支持

當你感到沮喪或受傷時,很容易透過批評來發洩情緒,而不是表達你內心真正的需求。這種模式會讓伴侶產生防衛心,拉開情感距離,即使你的初衷是希望事情好轉。

批評聽起來像是:

  • 「你『總是』…」或「你『從來都不』…」
  • 攻擊對方的人格,而非針對具體行為
  • 在當下的爭執中,翻出過去的舊帳

冷戰或逃避溝通

有時當對話讓人感到難以承受或受傷時,一方或雙方可能會完全封閉自己。雖然當下感覺像是在自我保護,但這會讓重要問題無法解決,並造成情感上的隔閡。

這種逃避的溝通問題包括:

  • 完全不理對方(冷戰)
  • 在討論時直接起身離開現場
  • 在情感上斷線好幾天甚至好幾週

負面的非語言溝通

你的語氣、表情和身體動作所傳達的訊息,和你的話語一樣多。有時這些非語言線索會與你的說詞互相矛盾,造成困惑和混雜的訊息。

這類溝通問題可能包括:

  • 嘴上說「我沒事」,語氣卻充滿怒意。
  • 在對話中翻白眼或頻頻嘆氣。
  • 說話時雙手交叉抱胸或把身體轉開。

臆測與未說出口的期待

期待伴侶能讀懂你的心,或在不明確表達的情況下就知道你的需求,往往會導致失望和怨懟。每個人的背景與觀點都不同,因此清晰的溝通至關重要。

常見的臆測模式:

  • 「如果他愛我,他就『應該』知道…」(認為對方理應讀懂你的心)
  • 期待對方用你喜歡的溝通方式來對待你。
  • 將伴侶中性的行為,直接認定為帶有惡意。

被其他事物分心

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,手機、電視、工作或其他讓人分心的事物,很容易侵蝕寶貴的對話時間。這會讓你的伴侶覺得,自己不如那些爭奪你注意力的事情重要。

分心例子包括:

  • 在對話時不停地查看手機。
  • 一邊進行重要談話,一邊做其他事。
  • 任由外界的訊息通知不斷打斷你們的交流。

疏於表達感謝與愛意

當日常生活變得忙碌,你們可能會忘記將心中的愛、感謝與欣賞說出口。這通常不是有意的,但會讓伴侶感覺被視為理所當然,或不確定你的感情。

這種情況看起來像:

  • 很少為對方的日常付出說「謝謝」。
  • 忘記用言語表達愛意與關心。
  • 只聚焦在問題上,而忽略了對方的優點與努力。

關係中的溝通挑戰

了解溝通問題背後的深層模式,能幫助你們處理問題的根源,而不只是應付表面的症狀。

破壞親密感的常見模式

某些溝通模式會逐漸侵蝕你們關係中的情感安全感與親密感。辨識出這些模式,就是改變的第一步:

防衛與指責的循環: 當一方提出批評,另一方就忙著防衛,形成一個沒有人被聽懂的無盡迴圈。這常發生在兩人都覺得自己被誤解,急著想保護自己的時候。

追逐與逃避的模式:一方渴望透過更多談話來獲得連結,另一方卻感到壓力太大而選擇退縮。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:追得越緊,逃得越遠。
負面解讀的習慣:總是假設伴侶的言行背後有著最壞的意圖。這種模式常在經歷多次爭吵後形成,讓你們很難再善意地解讀對方。

衝突中的情緒觸發點

過往的經歷、家庭模式與個人敏感點,都會影響你在困難對話中的反應。了解你的情緒地雷,能幫助你更深思熟慮地回應,而非被動地情緒爆發。

常見的情緒觸發點包括:

  • 感到被批評或指責
  • 感覺被拒絕或拋棄
  • 感到被控制或約束
  • 自己的感受被輕視或忽略
  • 覺得不被尊重或遭到鄙視

情侶吵架怎麼解決? 當你了解是什麼觸發了自己的強烈情緒,就可以坦誠地告訴伴侶:「當你這樣說時,我會特別難過,因為這讓我感覺…」。這種坦誠的情侶吵架溝通,能幫助你們避開對方的地雷區,共同制定應對策略。

溝通風格的差異

每個人的溝通風格都深受家庭背景、性格和人生經歷影響。這些差異無需「修正」,而是你們獨特關係中需要彼此理解與欣賞的一部分。

常見的風格差異包括:

  • 思考方式: 有人習慣邊說邊想,有人則需要先安靜思考。
  • 面對衝突: 有人希望立刻解決,有人則需要先冷靜一下。
  • 情感表達: 有人外放熱烈,有人內斂含蓄。
  • 細節偏好: 有人喜歡討論所有細節,有人只關注重點。

關鍵在於學習與這些差異共處,而非試圖改變對方。

改善關係中的溝通問題

建立更好的溝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需要雙方的耐心、練習和承諾。好消息是,一些微小卻持續的改變,就能為你們的親密感帶來顯著的提升。

練習專注的傾聽

專注的傾聽是你能給予伴侶最強大的禮物。它意味著全神貫注地去理解他的觀點、感受和需求,而不只是等著輪到自己說話。

有效的「情侶吵架溝通」技巧包括:

  • 放下讓人分心的事物(如手機),並保持眼神接觸。
  • 覆述你聽到的意思:「聽起來你覺得…是嗎?」
  • 提出澄清的問題:「你可以多跟我說一點…嗎?」
  • 即使看法不同,也先認可他的情緒。
  • 在分享你的觀點前,先總結他的重點。

這個技巧需要練習,但它能徹底改變伴侶在對話中的感受,讓他感覺被真正地理解與重視。

用「我」的陳述代替指責

使用以「我」開頭的句子,能幫助你表達感受和需求,而不會讓伴侶立刻產生防衛心。這種方式不是聚焦在「他做錯了什麼」,而是分享他的行為如何影響你,以及你未來需要什麼。

這是改善情侶溝通障礙的關鍵技巧:

別說:「你從來都不幫忙做家事!」

試著說:「當大部分家事都落在我身上時,我感到壓力很大。我們可以談談如何更平均地分嗎?」

別說:「你老是打斷我!」

試著說:「說話被打斷時,我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。我們可以試試輪流把話說完嗎?」

培養同理心與理解

同理心意味著試著從伴侶的角度看事情,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觀點。這不代表你必須認同他說的每句話,而是努力去理解他的感受和動機。

建立同理心的方法:

  • 詢問他話語或行為背後的感受
  • 坦誠分享你自己脆弱的情緒
  • 尋找他行為背後的善意初衷
  • 練習抱持好奇,而非急著批判
  • 記得你們是站在同一陣線的隊友

預留時間進行真誠對話

定期且有意識地溝通,能防止小問題累積成大衝突。創造專屬的深度對話時間,代表你們將彼此的關係視為優先。

有意識的溝通方法:

  • 每週關係檢視: 簡單聊聊本週的感受與需求。
  • 每日分享快樂與煩惱: 習慣分享彼此的一天。
  • 每月目標設定對話: 一起討論未來的計畫。
  • 定期的感謝表達: 不忘記感謝對方的付出。
  • 預先安排重要決策的討論: 給重要話題專注的時間。

重點在於讓這些對話成為習慣,而不是等到溝通問題爆發時才溝通。

尋求專業諮商或伴侶治療

有時,面對棘手的溝通問題,尋求專業支援是很有幫助的,這是非常正常的。一位專業的治療師能幫助你們識別惡性循環、學習新的技巧,並為你們的相處方式帶來持久的正向改變。

專業治療可以協助你們:

  • 學習全新的溝通技巧。
  • 理解影響互動的深層情緒模式。
  • 療癒過去創傷,避免影響現在的溝通。
  • 針對你們獨特的挑戰,制定專屬策略。
  • 在安全的環境中,練習進行困難的對話。

當自己嘗試卻仍陷入僵局時,尋求專業幫助是一個積極的選項。

About The Author

Bhavna Bharvani

Bhavna is a US-trained Clinical Counsellor, registered with the California Board of Behavioural Sciences. She is trained in San Francisco, where she worked with individuals, couples, teenagers, and LGBTQIA+ folks whose lives have been disrupted by chronic and complex trauma. Bhavna has worked across a range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ttings, high schools, and residential substance use treatment centres.